人脸识别市场增长迅猛,隐私问题仍然待解
发布者:深铭易购 发布时间:2019-12-16 浏览量:--
12 月 16 日讯,人脸识别已经从“黑科技”变成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近日,有研究报告显示,我国 2021 年人脸识别市场将迅猛增长。
根据亿欧智库《2019 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8 年中国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市场规模为 151.7 亿元,预计 2021 年将达 530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 53%,市场规模增长迅速。
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这种技术不仅用来抓取个人的面部生物信息,还可以与既有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比对。它能进一步追踪到个人的身份信息、日常的行踪轨迹、人与车的匹配、亲属关系的匹配以及经常接触人员的匹配等。
与指纹、虹膜等其他生物信息识别技术相比,人脸识别具有非接触性的特点,这意味着很多人可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抓取面部信息。当算法对人作出更多分析之后,成为“透明人”的可能性无疑在增加。
2014 年,人脸识别算法的准确率首次超过人眼识别,开启了人脸识别技术在各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如今,刷脸已变成大众体验创新、享受便捷的日常标配,人脸识别解锁手机、人脸识别快捷支付、人脸识别打卡开门、人脸识别安检等纷纷落地。
不过 2019 年以来,人脸信息泄露并被违法售卖的事件也并不鲜见——有的是 5000 多张人脸,打包只卖 10 元;有些公开售卖的人脸数据,细致到眼睛、耳朵、鼻子、嘴、眉毛等轮廓信息。
而专家对于人脸识别也是褒贬不一,有人支持人脸识别,认为新技术带来了便利,是大势所趋;有人持审慎态度,担心数据泄露、侵犯隐私权。但一个共识是,在数据保管、使用与转移等方面的法律规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人脸识别应有边界。
目前,中国关于保护个人信息的专门立法尚未出台。尽管《网络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刑法》等法律对个人信息收集与使用的规制条款均有所涉及,但在实践中尚缺乏可操作性。
这也是人脸识别发展的“阵痛”,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认为,技术是中性的,需要管住的是使用技术的人,对于人脸识别技术不能消极看待,否则对于科技进步是一种阻碍。
“有些时候,人脸识别的负面性被过度炒作了,现在人们容易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影响,从而对类似人工智能这样的先进科技产生非理性思考。人脸识别技术的本质是存储人类面部信息,从而进行精准有效的身份验证。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能提高整个社会运行的效率,并不会对人们造成什么伤害,真正威胁到个人信息安全的是对于人脸信息的滥用。”刘德良说。
目前,刘德良正在参与防止个人信息滥用的立法工作。他认为,对于面部信息滥用的类型、方式、主体都应该在法律上有所界定,从而进行相应的判定和处罚。对于人脸识别而言,需要通过完善立法和强化监管,让这项技术更加规范、恰当地得到应用,造福于社会。
注: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