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存储行业复苏:国内企业崭露头角
发布者:深铭易购 发布时间:2024-09-05 浏览量:--
【深铭易购】资讯:存储芯片被誉为半导体行业的“风向标”。自2022年以来,存储行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三星电子利润骤降97%,SK海力士创下历史亏损,美光科技和西部数据等主要存储厂商的库存激增,存储芯片价格跌至谷底。面对行业低迷,存储原厂纷纷采取减产、降价和削减开支等措施应对挑战。
根据专业存储市场调查机构闪存市场(CFM)发布的《2023嵌入式存储市场分析报告》,2023年第三季度随着减产效应的显现,供需关系逐步改善。在原厂供应紧缩的背景下,存储价格开始反弹,市场进入上行周期。CFM预测,随着存储原厂调整产能、控制供应和大幅提价,以及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投资竞争,2024年全球存储市场规模预计将增长64%,达到1488亿美元。其中,NAND Flash市场规模预计增长70.6%,达到680亿美元;DRAM市场规模预计增长58.1%,达到808亿美元。
根据存储芯片是否在断电后丢失数据,存储芯片可以分为两大类:以NAND Flash为代表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和以DRAM为代表的易失性存储器。简单来说,DRAM是运行内存,而NAND Flash通常用于硬盘。
在应用场景方面,DRAM主要分为DDR(Double Data Rate)、LPDDR(Low Power Double Data Rate)和GDDR(Graphics Double Data Rate)三类。其中,DDR内存条广泛用于PC和服务器领域;LPDDR主要应用于手机、平板、汽车等嵌入式领域;GDDR则专为图形处理单元(GPU)设计,通常用于高性能显卡。
CFM报告指出,服务器、PC和手机仍是存储芯片的三大主要市场。具体来看,2023年,PC应用的cSSD消耗了26%的NAND Flash,手机产品消耗了34%,服务器应用的eSSD消耗了14%,三类应用合计占据了NAND Flash总产能的74%。预计到2024年,手机应用将消耗37%的NAND Flash产能,而PC应用由于客户库存较高,AI PC尚未带来显著销量增长,预计消耗与去年持平;企业级应用方面,互联网厂商积极投入AI设备建设及企业级服务器的换机潮,将推动需求增长,预计消耗17%的NAND Flash产能。整体来看,服务器、PC和手机将消耗约80%的NAND Flash产能。
在DRAM市场方面,2024年预计服务器应用将消耗全球DRAM产能的32%,手机应用约为34%,PC应用约为15%,三者合计占81%。
值得关注的是,以低功耗和小体积著称的LPDDR技术,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超轻薄型电脑和智能穿戴设备中。LPDDR技术在DDR内存技术基础上不断发展,目前已经进化到LPDDR5X最新版本。在这一过程中,LPDDR4相较LPDDR3在设计标准和性能参数上有显著提升,性能提高了50%,功耗降低了30%至40%。当前,市场主流的LPDDR4X是LPDDR4的省电优化版,其频率高达2133MHz,带宽可达46GB/s,工作电压低至0.6V。下一代LPDDR5/5X已经广泛应用于高端智能手机中。
根据CFM的分析,2023年全球DRAM产品的出货量约为2060亿Gb,其中DDR产品占57%,LPDDR产品占39%。在市场份额方面,LPDDR市场目前主要由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三大存储厂商主导,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然而,国内存储制造商也在积极进军LPDDR市场,取得了初步成功。国产LPDDR厂商中,江波龙和晶存科技分别在全球LPDDR市场中占据了1.31%和1.17%的份额。
深圳市晶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晶存科技”)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集设计、研发、测试和销售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产品涵盖闪存控制器芯片、eMMC、UFS、DDR3/4、LPDDR4/4X、LPDDR5/5X、eMCP、uMCP和SSD等,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教育电子、智能电视、物联网等多个领域。
此外,CFM闪存市场还提到嵌入式存储产品的重要性。这些产品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汽车和智能穿戴设备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23年,嵌入式闪存产品的出货量已回升至17.2亿个,预计今年将增长至18.3亿个。嵌入式闪存产品主要由NAND Flash和主控芯片组成,主控芯片负责数据存储与读取,并提供系统接口。目前,非原厂主控市场主要由台系厂商主导,慧荣科技和群联电子占据了市场的80%以上。然而,近年来,大陆厂商也开始崭露头角。得一微、珠海妙存和康芯微分别占据了市场份额的8.05%、4.11%和2.46%。
珠海妙存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晶存科技旗下子公司,专注于闪存主控芯片的研发,已完成三次版本迭代,累计出货数千万,为晶存科技在行业中赢得了显著的市场地位和影响力。
总体来看,全球存储芯片产业高度集中,国际大型企业主导市场,而国产厂商虽有所崛起,但仍面临挑战。
注: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删除。